★ 小小的拼圖、台灣的教育版圖: 王老師的出書計劃 ★
西方知名的教育哲學家曾說過,"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method of social progress and reform." 很多人也都相信,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經過了近幾年不安定的台灣,很多人開始看到很多問題其實都來自於教育。而大家也開始看到,教育的改變要由上而下的做 (e.g. 教育政策的制定),沒有那麼容易 (形成慢的東西,要改變也很慢)。因此很多人開始相信要改變要從自己做起,轉而成由下而上的影響; 而這樣的改變,從教育上著手,才是最根本的。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社會出現了很多由民間或企業發起改造台灣教育環境的非營利組織(NPOs)、社會企業 (Social Enterprises)、或計劃 (Projects, Action Plans)。這些力量的一大特色,就是他們也許知道社會上有難以改變、或是耗時改變的東西 (e.g. 父母對教育的看法、對兒女自行選擇興趣的開放度),但先選擇去看,進而去做可以改變的。這些組織,成立的原因也許不同,所造成的影響也不同,有的微觀、有的宏觀,有的注重教、有的注重資源整合,不論如何,都用不同的方法,努力拼出自己想像的美好。
中山女高教師張輝誠老師基於西方教學理論所提出的「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台大葉丙成教授的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 (MOOC)、嚴長壽先生希冀解決教育資源不均所創立的「公益平台」、和劉安婷的「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以及不少資訊、軟體大公司在東部所付出減少 “digital gap” 的努力,都以不同的面向和方式為台灣的教育作努力。
對於葉丙丞教授、嚴長壽執行長、和劉安婷而言,教育除了改善社會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提供每個人平等的機會,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最大潛力,實現夢想。尤其當西方研究屢屢指出,孩子的成就常常是「世襲」的,跟孩子是否能夠得夠足夠的教育資源大有關係 (請見Khan Academy, Coursera, Teach for America, Pencils of Promise 等) 時,人人是否能有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成為他們所特別關心的議題。他們認為,社會上必須要提出很多免費的教育資源,以及注重偏鄉的師資問題,才能真正實現用教育改變生命的理想。
而自己對教育的熱情,也讓我想拿著自己小小的拼圖,一起為台灣的教育努力,拼出未來的地圖。這一塊拼圖和葉丙丞教授比較雷同,用「學」的角度來看「教」。
形塑我對教育 (雙語教育 in particular) 看法的,是自己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時的指導教授。她當時給我看了一篇文章,其中最後一段的一句話,到現在我仍每天都在咀嚼,都在思考怎樣做,才能最符合其精神。
“We have been reminded recently of Von Humboldt’s statement that we cannot really teach language; we can only create conditions in which it will develop spontaneously in the mind in its own way. We will never improve our ability to create such favorable conditions until we learn more about the way a learner learns.”
其是這句話,最重要的就是最後一句話: ....until we learn more about the way a learner learns. 如果我們不知道人是怎麼學習 (learn) 的,怎麼會有有效的教學 (teach)?
當我從日本和美國求學回台後,教導了留學英文,接觸了各式各樣的學生(有美國學校、歐洲學校的學生、有台大學碩士生、也有語言程度比較落後的學生),也因為協助學生申請學校,看了也改了很多學生的寫作。但無論是哪種學生,都逃離不了一個命運:付出的時間跟努力跟所得到的程度不成正確比例。學生付出得太多,得到的太少。問題,我勇敢推測,不出在沒有老師,而出在老師的教法錯誤,而進而造成的學生學習錯誤。
在2014年年底,我會出一本書,帶領大家用我所認為正確的方法學習英文。希望這一塊小小的拼圖,也能為台灣的英語教育發揮一些小小的力量。